开关套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开关套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从幕后走到台前

发布时间:2020-02-14 05:59:32 阅读: 来源:开关套厂家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为企业在科研通向产业化这条‘死亡谷’上架起一座先行先试之桥。”这是伟嘉集团总裁廖峰见到北京商报记者说的第一句话。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自2006年6月正式启动以来,已先后进行了七批挂牌,目前挂牌实验室达到134家;直接受益企业上万家,促进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牵动了上千亿元产业发展。历经七年的发展,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平台凝聚各项资源已达到一定规模,成为集科研人才、专业设备、高精尖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信息等多种资源于一体的开放创新平台,已成为首都独具科研资源最丰富、最宝贵的科研创新新群体。

“死亡谷”上架桥梁

北京伟嘉饲料集团(以下简称“伟嘉集团”)是一家从事农业生物科技研发和生产的企业。2008年,伟嘉集团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蛋白质与多肽药物实验室合作,共同研发用于动物的长效缓释干扰素等三项技术。

谈起合作的经历,伟嘉集团总裁廖峰认为,国家实验室与企业的诉求不尽相同。前者追求的是国家乃至国际一流的成绩,在这种思维导向下,对研发的成本和产业化、市场化推广就不那么重视了;而企业则要考虑投入产出效应。彼此的观念差异“像两座山峰,中间地段如果没有很好的衔接,将导致合作早殇”。廖峰将中间地段称做“死亡谷”,认为大多数产学研早殇的深刻原因,就在于“死亡谷”没有好的理念支撑。“这不是钱的问题,是理念的融合……在合作的早期,我们时常有谈不下去的感觉。”

廖峰认为,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的支持,“犹如在‘死亡谷’上架起一座先行先试之桥……这种支持,让我们感到来自政府的肯定,于是有了一种责任感,认定合作必须坚持。我们开始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讨论。我们探讨的内容逐渐穿越合作本身,从科学与技术的不同使命,探究彼此的差异,并决定通过双方的努力减少差异。思想统一了,合作自然也就和谐了。这种观念已经牢牢地固化在彼此的脑海中”。

目前,借助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孵化的国家“863”重大科技成果β-甘露聚糖酶发酵生产技术,伟嘉集团找到了新的发展契机,与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展开深度合作,投资2亿元在通州区建立了北京最大的发酵基地,由研究所指派专家与企业进行技术对接,同时研究所将分享企业成长带来的利益,实现双赢。该项目不仅获得国家发改委绿色农用生物产品高技术产业化专项支持,还得到中关村开放实验室重大项目配套资金的支持。

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有效地整合了科技资源,促进了企业与实验室之间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良性互动。”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所长齐广海表示,研究所承担的大多数重大科技项目,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高新技术项目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等,均为实验室与企业共同承担。

齐广海举例,研究所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安全高效预混合饲料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项目”获得65项省部级奖、72项专利。研究过程中,产学研密切协作,先有5家代表性企业直接参与,企业又吸引相关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共6家,后者又吸引另外17家企业参与研发。齐广海告诉北京商报记者,“项目实施后北京‘7+1’饲料高科技企业联合体全部采用本项目的无药物、功能型、地域性预混合饲料生产技术,获利增加200元/吨,增收3000万元”。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开放实验室已与示范区15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合同总数23份,总合同金额达2510万元;为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提供委托测试认证、委托攻关等服务317次;组织大型仪器设备在企业中共享716次,共享大型仪器设备为企业服务976次……齐广海表示,“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的政策推动和支持,极大地推动了科技资源的整合、开放和共享,形成了一条产学研合作的全新模式”。

数据显示,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激活了北京地区多年积累沉淀下的价值几十亿元的高端科研设备,面向示范区企业开放共享检测和研发设备70299台(套),设备总价值近71.6亿元,大部分设备属国内外先进水平。

小杠杆撬动大科研

2006年,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科委、北京市教委、北京市财政局联合发布《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实施试行办法》,启动了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2011年《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实施办法》正式出台,增加了对多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资金支持,其相关布局和政策很快激活了首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端人才以及“沉睡”的精密设备。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充分发挥北京地区独有的高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强力推动产学研合作、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而重点推动的一项工程。”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总负责人朱希铎认为,“产学研转化中,缺的是服务、平台和实体。”

该工程自2006年6月正式启动以来,已先后进行了七批挂牌,目前挂牌实验室达到134家。成员主要来自于中科院、军科院、医科院等国家研究院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各类国家工程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及企业级研究中心等。

七年来,朱希铎几乎走遍了中关村所有的开放实验室,组织上千次实验室与企业的对接活动,他深深地感受到,在这些开放平台上,机制与体制的突破正在爆发着“小杠杆撬动大科研”的神力。

在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的“大家庭”中,各主体都在扮演着不同角色,已形成了政产学研介五位一体的组织机制。政府(政)提供政策发布、资金鼓励和驱动、方向引导以及过程监督。社会组织(介)是一个全职的实体服务平台,为各类主体提供服务。大学(学)积累和提供创新的技术资源和成果资源。研究机构(研)以各种不同的创新模式和机制体制来探索中间服务平台的支撑和体系。企业(产)作为市场化和产业化的主体。

七年牵动千亿元级产业发展

朱希铎表示,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历经四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鼓励开放。这是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的启动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目标就是鼓励开放,启动了实验室挂牌,推出了实验室跟企业合作的补贴政策。第二阶段,促进合作。通过促进服务和活动促进的方式,对北京地区的产学研资源进行助力。第三阶段,资源整合。如何促成产学研资源的集聚,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整合集聚是该阶段的工作重点。第四阶段,产业促进。如何在实验室和企业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出重大产业化项目成果。以重大产业化项目的促进、培育、驱动、孵化、服务为目标。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是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有效的新制度安排,体现了政府职能的创新、政府推动产学研的组织创新以及科技体制的创新,是区域创新网络的核心链接点,是推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新生力量。”看着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一步步壮大,朱希铎觉得自己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未来,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将通过更多优秀实验室资源的开放共享,破解技术转移难题,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进一步助力区域创新体系的完善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历经七年的发展,开放实验室平台凝聚各项资源已达到一定规模,成为集科研人才、专业设备、高精尖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信息等多种资源于一体的开放创新平台,已成为首都独具科研资源最丰富、最宝贵的科研创新新群体,直接受益企业上万家,促进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牵动了上千亿元产业发展。

数说中关村开放实验室

科技成果

截止到2012年底,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累计申请专利共6912项,其中发明专利4388项;累计已授权专利3979项,其中发明专利2264项;累计参与创制标准3317项,其中国家标准1382项,国际标准282项;累计获得科技奖励2028项,其中国家奖励219项,省部级奖励1263项;共获得各类资质725个,其中挂牌称号240个,行业认证181个,授权许可163个。

人才汇聚

截止到2012年底,134家开放实验室人员总数为13917人,其中:两院院士70人,占0.5%;教授级专家1505人,占10.8%;副教授、副高级专家2274人,占16.3%;千人计划34人,长江学者3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89人。同时实验室还培养了一批强大的科研后备力量,目前在读研究生人数11061人,其中:博士后348人、博士3140人、硕士7573人。

什么是中关村开放实验室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是中关村示范区为充分发挥北京地区独有的高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强力推动产学研结合、积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战略目标而重点推动的一项工作。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可以为企业提供联合研发、委托研发、设计、中试和检测等服务。

(责任编辑:硅谷网·)

上一篇:9月2日中美硅谷要闻回顾:黑莓10遭运营商停售

下一篇:科技巨头们正抢在利率上扬之前“突击发债花钱” 对“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从幕后走到台前”发布评论

注册公司时间

注册公司注销

筹划税务案例